黄金老:未来的金融形态将像水一样渗透到更多生态
金融业围绕人类的重大经济活动不断创新发展。围绕大航海融资、贸易运输、生产资料成本控制等主题,先后出现了银行、保险、证券、信托、期货、基金、金融租赁、第三方支付、众筹。在金融科技的驱动下,未来金融业会呈现怎样的发展形态?IMI学术委员、苏宁银行董事长黄金老指出,金融科技将从渠道、交互、媒介、风控等层面改变金融形态,驱动金融行业转型升级,以更好地连接数字世界、物理世界、普惠人群、同业机构。未来的金融形态将像水一样渗透到更多生态,金融新生态将造福广阔领域。
以下为文章全文:
一、金融为服务实体经济而生
金融业态围绕人类的重大经济活动不断创新发展。围绕大航海融资、贸易运输、生产资料成本控制、美洲大陆投资,金融业态不断创新,先后出现了银行、保险、证券、信托、期货、基金、金融租赁、第三方支付、众筹。
金融交易的产生都是为了实体交易过程中发生的问题。比如,做贸易、汇款,就产生了银行;做海运,就产生了保险;进行高风险投资,就产生了证券、信托;应对天气、农产品价格的变化,产生了期货……而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,风险的规避让金融天生就是为了管理风险而来。
真正把金融做起来,需要三个条件,即牌照+人才+资金。而这三者缺一不可,其中牌照、资金是核心。
也就是说,如果有一个企业要做出一番作为,首先要有牌照,没有资质就会遭遇被关闭的风险;而一个企业如果专门做金融业务,没有资金但又非常苛求资金,一般是难以持续的。只有企业具有很强的现金流,才可以发展壮大。有了牌照和大资金,做金融就一定能干成。若没有这两个条件,也不是说不能做金融,可以做金融科技公司,可以为金融机构或者其他企业提供一些金融服务。
二、金融科技让金融发生变化
金融科技给金融交易带来了全方位且多层次的变
46 32623 46 15264 0 0 2846 0 0:00:11 0:00:05 0:00:06 2987。首先,科技带来了渠道的变化,让线下交易线上化。以银行为例,一端是银行,一端是客户。过去主要是在线下面对面交流,今天在线上入口非常多,通过人脸、指纹、扫码、远程客服都可以;线上变得很方便,从面签到网银到手机银行,在到今天的指尖之间,更多金融交易场景都在线上得到实现。
其次,科技带来了交互变化,这是今天正在出现的变化。过去的方法,最早是手写,到后来变成用键盘输入,今天智能语音正成为金融交易的新入口。2016年,Google I/O大会推出的Google Home可与你语音对话,实现互动式交谈;可订购食品、预订机票、管理日程安排;可根据你的习惯,自动调节控制灯光、空调、电视、热水器等智能家居产品。
另外一个变化即媒介变化,主要是指生物特征识别推动无感知交易时代来临,“人本身”取代银行卡、手机成为未来自动化金融交易的主要媒介。金融交易一开始通过现金交易,双方进行验证,后来通过验钞机验证,再到银行卡、密码,以及U盾、手机银行。而当下直接通过指纹、人脸和语音就能达成交易,真正做到了“无感知”。
譬如,亚马逊的“无人零售”,苏宁的“智慧零售”,还有新零售,都已经成为当今最热的概念,主要是解决线上和线下的智慧化问题,将重构零售金融交易模式。而这背后,机器视觉是支撑的核心技术。以今年8月28日苏宁金融推出的刷脸支付这一黑科技为例,相较于亚马逊的Amazon Go和淘咖啡的扫码进店,苏宁无人店“刷脸”即可进门、付款,真正实现“无感知”购物。当然,第一次进店还要带手机,因为还不能识别你是你。这背后都是依托于苏宁金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脸识别技术,该技术基于数百万的人脸大数据,在人脸支付、人脸闸机、线下门店、人证比对等场景中有着丰富的应用。
B2B交易变化上,区块链助力低成本跨境支付结算,并催生可信、自动化金融互联网。区块链通过自动化、智能合约、加密算法等重构基本金融要素,可以应用于机构间债券、投资担保、贸易融资等领域,解决金融互信的问题。建议考虑在国家层面建设统一管理的公有区块链平台,打造可信金融互联网。
风控上,无非两个变化,基于微数据的集成学习风控是未来趋势,即行为数据等弱数据变量将成为未来风控的基础数据,而物联网风控、大规模集成学习模型、风控预评估成为下一代风控的主要特点。为了应对金融交易的实时、微高频趋势,风控核心将产生革命化的变化,风控更重事前、探针前置、自动集成数据。
以苏宁金融为例,2016年交易量超过5000亿元,截至2017年8月今年交易规模已突破6000亿元,万亿规模在望。成绩的迅速发展,建立在强大而先进的风控水平之上。苏宁金融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实时风控,覆盖事前、事中、事后,通过基于会员的位置信息、社交信息、身份信息、电商信息、金融信息、黑名单数据等数据库注重事前反欺诈防范,通过神经网络主动分析团伙欺诈,可对每秒5000笔交易进行快速风判,每笔交易100ms内完成风判和处置决策。
三、苏宁以新科技发展新金融
技术驱动金融行业转型,以更好连接数字世界、物理世界、普惠人群、同业机构。金融科技将电子账户、交易银行、理财、融资服务前置客户端,使之如影随形,服务形态也更加具备高弹性,适配各种线上线下场景。未来的金融形态像水一样渗透到更多生态。
稳坐国内五大互联网金融科技集团行列的苏宁金融,运用新模式、新技术、新渠道大力发展新金融,积极推进普惠金融落地。苏宁金融先后布局了支付账户、供应链金融、消费金融、众筹、保险、储值卡等全产品线,并依托研发中心、大数据中心、风险管理中心和苏宁金融研究院、苏宁美国硅谷研究院等强大而先进的开发和研究力量,聚焦生物特征识别、大数据风控、智能营销、智能投顾、金融云等金融科技。今年,苏宁金融更全新打造了金融科技实验室,该实验室将在风控、刷脸支付、知识图谱、区块链金融、物联网金融等技术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。
作为全国首家O2O银行,苏宁银行定位为“科技驱动的O2O银行”,一方面要做服务实体经济、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领先力量;另一方面发展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,通过差异化的经营、特色化的服务打造金融新生态。
“不出苏宁,尽享金融服务。”未来苏宁银行将与苏宁门店合作,为持卡客户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。3-5年内,苏宁银行将力争打造成为“江苏地区普惠金融客群最多”、“Fintech应用最多”的新型银行,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把普惠金融服务传送全国,走进千家万户。
编辑 张黎丝 孙晓琪
来源 金融科技研究
点击查看近期热文
欢迎加入群聊
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,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,欢迎大家参与。
入群方法:加群主为微信好友(微信号:imi605),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(实名认证)、单位、职务等信息,经群主审核后,即可被拉进群。
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,推荐好文章可联系:邮箱imi@ruc.edu.cn;电话010-62516755
关于我们
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(IMI)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,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、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。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、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、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,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。
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、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、金融科技、财富管理、金融监管、地方金融等领域,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,形成了《人民币国际化报告》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》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》《金融科技二十讲》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。
2016年,研究所入围《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》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,并在“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(2016)”中名列第32位。
国际货币网:www.imi.org.cn
微信号:IMI财经观察
(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)
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
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.